Orson

Orson

章節一 經濟學的十個原則

  • 稀缺性:社會資源的有限性

  • 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管理其稀缺資源

人們如何做決策#

原則 1:人們面臨取捨#

  • 效率:社會從其稀缺資源中獲得最多的特性

  • 平等:在社會成員之間均勻分配經濟繁榮的特性

原則 2:某物的成本是你為獲得它而放棄的東西#

  • 機會成本:為獲得某項物品而必須放棄的任何東西。

原則 3:理性的人在邊際思考#

  • 理性的人:系統性和有目的地盡其所能以達成目標的人

  • 邊際變化:對行動計劃的小幅增量調整。 (邊際決策可以解釋一些其他令人困惑的現象)

原則 4:人們對激勵作出反應#

  • 激勵:促使人們行動的事物

市場中的高價格為買家提供了減少消費的激勵,並為賣家提供了增加生產的激勵。

人們如何互動#

原則 5:貿易可以使每個人都更好#

中國人以及法國人、埃及人和巴西人,在世界經濟中既是我們的競爭者,也是我們的夥伴。

原則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好方法#

  • 市場經濟:通過許多家庭和企業在商品和服務市場中的分散決策來分配資源的經濟體系。

  •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 “看不見的手”(價格):在市場中互動的家庭和企業行為就像是受到一隻 “看不見的手” 的指引,導致他們達成理想的市場結果。

原則 7: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

  • 財產權:個人擁有和控制稀缺資源的能力。

  • 市場失靈:市場自行運作時未能有效分配資源的情況
    • 市場失靈的真正原因
      • 外部性: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的福祉產生的未補償影響。
      • 市場權力:單一經濟行為者(或小組行為者)對市場價格產生重大影響的能力(例如壟斷)。

整體經濟如何運作#

原則 8: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其生產商品和服務的能力#

  • 生產力:每單位勞動投入所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

原則 9:當政府印鈔過多時,價格上漲#

  • 通貨膨脹:經濟中整體價格水平的上升。

原則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取捨#

  • 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刺激整體支出水平,從而增加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而更高的需求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使企業提高價格,但同時也鼓勵他們雇用更多工人並生產更多商品和服務,這裡我們得出一條線:更多的雇用意味著更低的失業率。
    (在一兩年的時間內,許多經濟政策將通貨膨脹和失業推向相反的方向。)

    問題:為什麼貨幣量的增加會刺激失業率下降?

    1. 當貨幣量增加時,公司可以更容易獲得貸款和融資,從而擴大生產規模,這反過來又需要更多工人來滿足生產需求。
    2. 貨幣量的增加也可以導致通貨膨脹,這反過來又使工資水平上升,因為工人需要更多的錢來購買相同數量的商品和服務。這反過來又迫使公司支付更高的工資以吸引和留住工人,從而增加就業。
    3. 此外,貨幣量的增加刺激經濟增長和消費,這導致企業需要更多工人來生產和銷售商品和服務。
  • 商業週期:經濟活動的波動,例如就業和生產。

提示
真正的進步來自工作崗位的消滅
生產率是生活水平的最終根源
貨幣量的增長是通貨膨脹的最終根源
社會面臨著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
食物產生外部性的機率最小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